憂鬱症,是「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,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,而不是一種短暫可消失的情緒低沈」。

 

症狀:胃口變差、食慾減退或增加、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、失眠或嗜睡、幾乎整天都極度疲勞與缺乏能量、精神或動作反應激動或遲滯、性慾降低、頭痛、頭昏、眼睛疲勞、眼角酸痛、口渴、頸部酸痛、胸悶、呼吸不暢、胸痛、腹脹、頻尿、身體酸痛、腰酸痛、盜汗與便秘感或一天數次大便等。   憂鬱、心情沮喪或掉到谷底、無望、易流淚、悲傷、激動易怒、害怕與恐懼、寂寞、無聊、感情淡薄、對自己不滿意、滿足感減少、興趣明顯減退、失去幽默感、低估自己能力、悲觀、自我譴責(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)、低自尊、容易感到挫折、社交退縮、時常健忘、思考、注意、決斷力減退或猶豫不決、意志喪失、作業效率或生產力皆減少、自殺意念及行為、胸部沈重苦悶與強迫回想舊事等。功課突然退步、突然開始坐立不安、身體動作突然變慢、講話音調變單調或變得沈默不語、無法解釋地情緒激躁、無法解釋地常常哭泣、常常顯得很害怕或緊張、突然變得有攻擊性、有反社會行為、開始使用酒精或其它成癮性物質、不停地抱怨身體某部位疼痛不適,卻又找不到病因。

 

成因:目前我們可以確知造成憂鬱症的成因包括遺傳基因、精神壓力、心理社會等等因素。劉秋平醫師指出,一等親的遺傳機率大約為20%,也就是父母其中一人有(或曾經罹患)憂鬱症,那麼,十個子女當中可能會有兩個得到憂鬱症。

遺傳疾病與基因有絕對關係。同時也研究生物基因學的台北三總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認為,雖然有報導指出,重大喪失的生命事件(如親人死亡、倒債、重病纏身)容易引發憂鬱症,不過兩者的因果關係似乎無法完全掌握,目前確知憂鬱症的成因,應該以生物因素為主。

陸汝斌進一步說明,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有關,他舉酗酒為例:『病患若有酒癮的基因,如果不喝酒,他可以避免染上酒癮,但是一旦酗酒有了酒癮,箇中主要原因還是基因使然。因此,以憂鬱症來說,精神壓力、心理社會因素是造成憂鬱症的誘因,主要的原因還是體質基因因素。』基因遺傳與疾病的直接關係,也受到榮總精神科主任蘇東平的認同。蘇東平表示:『過去許多人認為人的個性是後天培養的,現在醫學界漸漸發覺,內向敏感的人事實上是先天就如此,這是體質因素,一出生就屬於內向性格。』

 

如何察覺憂鬱症:憂鬱症的症狀當中,最主要的症狀是憂鬱情緒;然而,憂傷情緒的表達可能不被容許,進而被壓抑下來或加以否認,導致不容易他人被覺察到;所以憂鬱的人其症狀的表現常常不是以憂傷情緒為主,反倒可能只是抱怨有很多身體症狀(如:身體酸痛)而不提及憂傷的感受。有時,可能很容易大發脾氣,持續地憤怒或與人爭吵等來表現內在的憂鬱情緒症狀。不過,憂鬱情緒通常可經由進一步的晤談而引出。此外,由憂鬱者的面部表情(如:嘴角下垂、沒有笑容或笑得很勉強)及行為舉止(如:、無法安靜坐著、踏步、絞扭雙手;語言、思考及身體動作變緩慢;語言的音量、抑揚起伏、話量、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,甚至緘默不語)仍可推斷他們正有憂鬱心情。因此,若您發現周遭的人有某些不對勁的表現,可能要特別注意他的一舉一動,或與他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,誘導他去多談一談自己的困擾,並且給予適當的社會支持與幫助他尋找適當的求助管道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ta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